實習生 鄭雅楠 黃儀婷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22日10版)
  “我同學都去看,但是不知道音樂是我們配的。”在前不久大熱的電影《白日焰火》中,郭思言和他的團隊擔任了其中的配樂。
  對於郭思言來說,這不過是他和他的團隊又一次成功的合作。
  從初三組建“弦之風雲”四重奏以來,他便把音樂當成自己真正的事業,他要向著“中國最好、最具知名度”的四重奏邁進。
  這個1992年出生的大男孩有一份“漂亮”的簡歷:2003年轉校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附屬小學,2005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學,2011年以專業保送的資格,考取中央音樂學院,曾獲得意大利國際小提琴比賽最高獎、意大利總統銀質獎章,在中國吉尼斯之夜以54.922秒成功挑戰《野蜂飛舞》最快速度,他組建的“弦之風雲”獲中國音樂金鐘獎弦樂四重奏金獎……
  然而和其他孩子一樣,4歲半開始學習小提琴的郭思言,也曾經歷過一段“難熬”的啟蒙時光。
  在沈陽音樂學院教書的大舅在郭思言3歲的時候偶然發現,家裡的孩子只有他會很安靜地聽音樂,而且會有情緒上的反應,於是大舅就帶著郭思言不斷地聽音樂會、買CD,堅持讓他接受音樂熏陶。
  郭思言最初就讀的沈陽音樂學院附小,曾經走出過郎朗、陳曦等優秀音樂家。
  在二三年級的時候,郭思言跟著陳曦的爸爸學習過一段時間。第一次上課,郭思言每次拉完琴都會亂動。
  陳曦爸爸家裡鋪著地磚,他規定郭思言上課的時候不能超過一塊磚的活動範圍, 而且“陳曦哥不停下,你也不能停”。當時的陳曦已經少年成名,但是郭思言不過是六七歲的小孩。“特別痛苦,每天都特別難熬”,至今,郭思言對童年練琴的苦記憶猶新。
  郭思言對小提琴的態度在練習中慢慢發生了轉變,從一開始覺得的“枯燥”,到後來慢慢地認可,“一定要通過量變才能達到質變”,追尋夢想的道路“必須嚴格”地堅持。
  雖然有著眾多金獎、銀獎的頭銜,其實,郭思言算是參加比賽很少的,“很多同學喜歡靠大量的比賽去磨,但是我不喜歡”。
  就像站在正大綜藝中國吉尼斯之夜的舞臺上挑戰最快速度的《野蜂飛舞》,郭思言覺得,挑戰本身並不難,“練琴並不是為了破紀錄”。
  但是,整個社會看重比賽結果的氛圍也影響過郭思言,那段日子,他“無法真正享受音樂,總在乎別人拉得怎麼樣,自己是否能拿到獎”,越是這樣,郭思言就會逢比賽便“狀態不佳”。
  於是,郭思言開始跟隨自己的內心,心態的轉變也讓比賽的過程變成享受。
  郭思言認為,“音樂不是你要把所有人都幹掉才能成為第一”,真正的熱愛是“專註”。
  不過,最讓郭思言“得意”的,還不是自己的獨奏,而是他的弦樂四重奏組合“弦之風雲”。
  由於經常參加國外的音樂節,郭思言看到了很多優秀的重奏表演,讓郭思言喜歡上了這種由配合而產生的美妙。“我喜歡重奏多過獨奏”。
  但重奏在中國並沒有獨奏吃香,不少人甚至覺得“獨奏拉不了才去拉重奏”。
  於是郭思言腦子裡蹦出了個想法,自己組建一個四重奏,“不為了拿獎,最起碼我自己滿意,對得起自己。”郭思言找了全校最好的大提琴、中提琴和另外一個小提琴,大家志趣相投,開始練習。
  因為“弦之風雲”完全是抱著自娛自樂的心態組建出來的,所以,志同道合的四兄弟排練時並不奔著成績去,“雜念很少”,全為“自己拉著高興”。就連他們後來拿到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影片《白日焰火》的譜子時,根本“不知道是什麼電影”,也沒看過劇本,單純衝著音樂本身呈現出的故事性接下了譜子。正因為他們對音樂本身的關註,才使得榮譽落在了他們身上。
  在郭思言看來,所有這些成績都是他們“熱愛”音樂的附屬品。
  現在已入“正軌”的四重奏排練嚴格按照職業級別,時常去國外巡演,也會參加國際比賽。新加坡巡演時,“老外”在演出後由衷地贊嘆:“原來中國人也會拉海頓。”在4個小伙子心中,成績本身並不重要,他們想把“四重奏一直做下去”,讓世界看到,“中國人在重奏上不依靠西方也有話語權”。
  郭思言是“幸運”的,在大一趕上了學校“Best of Best”的精英計劃,成為全校可以免修課程的1/10,省下了不少時間去培養愛好。
  “我從不敢想自己不做音樂會做什麼”,郭思言說,與音樂為伴“是我最好的狀態”。  (原標題:與音樂為伴是我最好的狀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h42lhia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